My Blog List

Friday, October 21, 2011

New Balance Real Run

RealRun Logo2011年10月21日

赛事: New Balance Real Run
赛日: 2011年10月16日
赛程: 21km (4th)
时间: 02:19:48 小时 (新纪录)
地点: 樟宜展览中心——樟宜海滩

赛前纪实

  这是我第三次参加这项赛事。它的特点是赛道多样化,有郊道、公路和沙滩。今年还从原有的15公里延长到21公里,2公里的郊道、17.5公里的公路和1.5公里的沙滩。沙滩从往年的500米左右,足足增加了近两倍的距离。这正好让我有机会印证一下,自己的跑姿是否达到,只把脚板(后跟)提起,而不使力用脚板向前推,不在沙滩留坑洞。

  赛前的准备不理想。不知是之前赛事跑得太快的关系,在赛事前,左大腿肌肉拉的很紧,没办法练习速度跑,只能做慢跑。周日的跑量降低很多,周末的跑量因为速度相对慢还能维持。赛前的一个周末在植物园跑了3圈完成30公里的LSD。所以,对这场赛事不敢抱太大的期望。由于,没有要求,赛前就没有定下任何赛日的策略。也就没有事先研究和分析赛道和供水站的分布。

  事前也通知一起参赛的跑友,我将不会跑快。赛事前几天,不只减少跑量,也不断的在滚筒上,滚动大腿,希望能够让这部分的肌肉放松。

赛程纪实

IMG_1895  由于必须在当局封闭作为赛道的樟宜海岸路之前抵达赛场,赛事当天4时半便起床,赶在 5时45分左右到赛场。抵达赛场时,因为时间还早,没有之前Sundown马拉松堵车的现象。

IMG_1900  抵达集合点时,司仪已在呼吁21公里参赛者进入起跑点。匆忙做完自己跑前必做的暖身运动,就进入起跑点,两位跑友也同时IMG_1899出现。在起跑点等候开跑时,朝阳的一片彩霞慢慢的由东方向眼前延伸。

  赛事6时半准时开跑,赛程是往樟宜展览中心后的郊道跑,出了郊道,到樟宜海image岸路,左转延着机场旁的公路向东海岸快速公路方向跑,在9公里后转回头到樟宜海岸公园,之后延海滩跑回樟宜展览中心的终点。

  开跑不一会儿,就进入展览中心后的郊道。这一段路平时不开放。进入时,天空还没放白,在光线不足下,都不跑得太快。这正好作为暖身,让腿部的肌肉进入状态。

IMG_1905  跑了近1公里,双腿的感觉出奇的好,没有前几天练跑时沉重的感觉。这时天空已经放白。心里不由得决定顺其自然,放开步伐IMG_1909跑,只要不透支后半段的精力。这段郊道的情况比去年好,没有那么多凹凸不平。不知道主办单位是否之前特地用沙铺平赛道。没一会儿,就有沙子进入我的鞋子。考虑到,后面还有一段沙滩赛道,决定只要这些沙子没有干扰自己的跑姿,就不停下来处理(左边上下图的光线差别很大,都是在两公里的郊道上拍得,前后时间差大约12分钟,)

  出了郊道,很快就上了漫长、而又有沉闷的樟宜公园连道。前面4公里,配速都控制在6:45左右,由于脚都没有给我任何困扰,不自觉地越跑越快,好几公里的配速都在6:15左右。比一个月前武装部队半程马拉松的配速快了近23秒。不过一般的配速都在6:30左右。一路上自己采取了每3至4个供水站才喝水和给自己带的水壶添水的策略。间中的供水站,大约每2.5公里左右,只从自己的水壶喝水。(都限制在两口水。这一年来不断实践后,发现这样的补给量最适合自己。)

image

  一路上,两位跑友都紧跟在后。过了9公里处,就是折返点。这时是跑在樟宜海岸路上,不时有飞机在我们左边平行起飞。在转回头后,感觉自己很难再保持之前的速度,很多时候反而是两位跑友在前领跑IMG_1924。自己下意识的紧跟在后,避免彼此的距离拉远了。过了15公里处,也即是进入樟宜海岸公园处,自己的速度显著下降,配速由原本的6:30,下降至6:39,甚至7:09。跑了近1公里,在进入沙滩时,已看不到跑在前头的两位跑友。

IMG_1926  在沙滩上,自己开始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跑姿,着重提起脚后跟,避免脚板使力向下踩和往前推,因为一用力,踩在沙滩上的脚板会下陷,让自己跑起来更辛苦。这很快的让自己追上前面的两位跑2011 New Balance RealRun 02友,还乘机拍照留念。

  比去年幸运的是,今年遇上退潮,而不像去年那样遇到涨潮。可以跑在靠近海水部分的沙滩,因为这部分的沙比较结实(带水的关系),不像比较内陆的沙滩上的干沙那么松散。然而这一段路还是不好跑,一个没想到的难题,是沙滩有个不小的坡度,脚板着地时,向外倾的很厉害,给脚踝不小的负担。这时自己的配速已放慢到7:35。

  一出沙滩,剩下最后3公里,自己就加快速度,企图追回在沙滩上失去的时间。配速一度达到6:15。然而这样的提速是太早了一点,不到两公里的距离,自己就泄气。没有办法维持这样的配速到底。只好叫和自己并肩跑的跑友不要等,他自己应该继续往前冲。自己尽可能跟在后面。最终自己冲线时,是2:19:28小时,比6个星期前的个人最佳成绩2:20:46小时,又进步了1分18秒。

赛后回顾

  原本不抱太大期望的赛事,意外地让自己在一年内第二度创造个人21公里IMG_1931半程马拉松的最佳成绩。夫复何求!

  上一次因为脚伤而不能在2:30小时内完成半程马拉松的跑友,这一次终于完成他的宿愿,甚至跑在我前头。其他跑友也都跑出比上一次半程马拉松好的成绩,这里恭喜大家了!

Thursday, September 22, 2011

黄丝带赛后的巧遇

YRPR Logo 12011年09月22日

赛事: Yellow Ribbon Prison Run
赛日: 2011年09月18日
赛程: 10km
地点: 樟宜村——樟宜监狱

赛前纪实

  黄丝带赛事,是新加坡黄丝带计划下的一项常年活动。黄丝带计划是推动社会YRPR Elevation接受前囚犯,给与他们更新的机会。通过赛事,也为有关计划筹款。这是我第三次参赛。第一次的参与完全是跑友团老大的介绍,他当时还积极的协助募款。这两年来,我个人也以此赛事作为个人10公里最佳成绩的标准。其中一个原因是赛道较具挑战,间中有不少陡坡。(如右边GPS的海拔图显示,整个赛段起伏不停,几乎没有平地。在7公里处,在1公里距离内爬升海拔17米。)

  年初时,梦想自己能够在今年内以少过1小时的时间完成10公里。不过,这场赛事是在武装部队半程马拉松赛之后两个星期举行。在半程马拉松后的一个星期,不知是否之前赛事用尽精力,就是提不起劲来跑,在加上雨天,就整整一个星期没有练跑。赛事的那个星期,只在星期一和星期五分别做了11公里的慢跑和5公里的速度跑。达不到之前设想,这两个星期内做两次速度跑,和一次训练强度较大的越野跑。

YRPR Route  加上半程马拉松赛后,左大腿处的肌肉比较僵硬,虽然经过好几天用滚筒按摩有所进展。但是,左腿还是不再理想状态下。所以,对于赛事成绩没有抱太大的期望,能够比第一次参赛时缔造的个人10公里最佳成绩1:05:09小时,就心满意足了(去年是1:05:43小时)。赛前以1:03小时为比较实际的目标,也没去计算这目标下的配速应该是多少。

赛程纪实

  由于是10公里赛,开跑时间相对IMG_1825的较迟,在早上7:45时。不过,为了避开封路,和可能面对的交通拥挤,我还是在清晨6:15时左右就抵达赛场。一群跑友相约到起跑点。

  今年的赛道和往年一样。从樟宜村到樟宜监狱内的草场,中间经过那一带好几个历史性地标,如几个前改造所、二战时期英军的大炮阵地、已改为博物馆的二战时期英军的小礼拜堂、和旧樟宜监狱围墙等等。

IMG_1824  赛事准时在7:45是开跑,由于事先没有制定任何配速策略,就跟着感觉跑。一开始第1公里的配速就在5:48分钟。而自己做速度跑时,一般的配速也只是在6:00左右,跑在5:45左右也只是间歇速度训练时达到的。由于赛程不断上下坡,也担心后面的上坡道减速会失去一些时间,所以前面尽量跑快一点。再加上,既然身体感觉还不错,左脚也没有大碍,我就顺其自然。心想:说不定我还能完成年初1小时内完成的梦想。

YRPR Split  事实证明,这样的配速,不可能维持太久。不出所料,在6公里时,已经2011 Yellow Ribbon Prison Run 06不能维持每公里5:45分钟以下的配速。面对速度的减慢,只有告诉自己尽量维持在每公里6:00分钟左右的配速。不过,由于前面冲刺的太快,要维持这样的配速也变成一个挑战。以上的配速图显示,7至9公里的配速就不断地上升,分别为6:07,6:08和6:10分钟。记得这一段路程,意识到自己的速度不断下降,特意锁定前面一位速度相当的跑者紧跟在后。如果,对方跑远了,或者速度放慢了,就另外锁定一个对象紧跟。否则,这一段的配速将更糟。

  这时也不断留意平均配速,注意到越来越接近6:00分钟。IMG_1830如果一超过6:00With TK分钟,我就没有希望在1小时内完成10公里赛程了。在9公里处,已经耗时53:41分钟左右,意味着最后1公里的配速必须在6:00分钟内完成,否则1小时内完成10公里的梦想就要泡汤了。因此,一鼓作气,飞步的往终点跑。越过终点线时,手表显示59:16分钟。而最终赛会成绩是59:14分钟,完成我年初的梦想。

  在终点,遇到的跑友大多都跑出好成绩,兴致都很高。由于我连续两个星IMG_1840RunBack期跑的少,累计里数不足。所以,事先计划,结束后从终点跑回起点取车。好几个人临时决定加入。虽然,我们不是按原来的跑线跑,不过在后面一段,我们得以在原有的赛道上往回跑。(左右两图,显示我们在空旷的赛道上慢跑。赛道如此空旷是因为我们往回跑。)

  当我回到樟宜海滩公园的停车场时,差不多是6公里的距离。为了累计当Tree 2Tree 1天跑21公里距离,我决定一个人在樟宜海滩公园再跑5公里,尤其是往西那一段。自己从来没有跑过。不知不觉中,我发现自己跑入一片木麻黄林中。高耸的木麻黄树,有我在德明政府华文中学六年的记忆(德明当时的旧校园就种了不少木麻黄树)。今天能在这里发现它们純是意外,林中清幽,有不少巨石和木麻黄树相伴。不过,后面这一段是在跑跑、停停和走走中完成。

赛后回顾

  这场赛事收获不少。原本不抱太大期望的赛事,却能达成年初的梦想,在少于1小时内完成10公里。在距离两个星期内,缔造了两个距离的个人最佳成绩。也意外的赛后跑入一片景致清幽的木麻黄树林,挑起早期校园的回忆。

  其实,跑步也让我到许多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到的地方,让我看到更多新加坡的景色。

Wednesday, September 21, 2011

伴跑

AHM Logo2011年09月20日

赛事: Army Half Marathon
赛日: 2011年09月04日
赛程: 21km
地点: 市中心

赛前纪实

  今年是第三次参加武装部队的半程马拉松了。前两次的成绩分别是2:55:19和2:29:27小时。今年希望在这一基础上更进一步。年初有想到以2:15:00小时为目标。不过,之前速度训练的次数不足,再加上进步的幅度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大,退而求次,只要进步5分钟就心满意足了。

  赛前,也答应为一个跑友伴跑,协助他完成在2:30小时内完成21公里的心愿。我相信他是有能力达成这个目标,只是信心问题。在赛前两周的周末长跑练习,就和他在东海岸以赛事配速练跑一次,每公里7:00分钟左右。21公里只花了2:28小时。这是他第一次在2:30小时内跑完,他高兴不已。之前,他可能是开始时跑的太快,结果在最后阶段已经筋疲力尽,而不能在目标时间内完成21公里。这进一步印证了稳定配速(constant pace)或负数分段(negative split) (后半段跑的必前半段快)是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赛程的一个重要策略。

  如此一来,我有信心伴跑会成功。问题是,自己是否能够同时争取更好的时间。赛事前几天,我就制定好当天的几个策略和跑友沟通:

  1. 前半段打算以每公里7:00分钟跑,而后半段能够的话提速到每公里6:45分钟。一来是负速分段的策略,另一考虑是赛道最后一段经过福康宁山,有一段比较陡的赛道,担心会拖延平均速度。
  2. 提前半小时到起跑点。由于赛事是由武装部队办,有不少部队组织了一营,又一营的士兵参与。他们是列队慢跑,如果在他们之后起跑,赛程中必须左闪右避的超越他们,会花费不必要的力气和时间。
  3. 除了采取去年开始间隔一个饮水站喝水的策略外,也避免在前面几个饮水站喝水。这是最近读到的一个赛事策略,因为前面几个饮水站较多的人会停留,借这个机会超越他们,挡在前面的人就较少。

赛程纪实

  赛事当天,凌晨3时15分就起身,预计在清晨4时15分抵达赛场附近热身,到达赛事附近停车场时,跑友已在附近等我。因为他的一位朋友,要和我们一起跑,但又忘了带赛事的编号标签和计时感应器,必须倒回家拿,我们就近在那里热身和等他的朋友回来。还好他朋友家离赛场不远,不会耽误我们出发到起跑点的时间。(其实,参赛前一晚,最好把编号标签扣好在运动衫上、把计时感应器系在跑鞋上、和其他一切必须用品装备好。这可避免赛事当天遗漏。)

  在起跑点,我才发现主办单位在起跑点设有竞赛和非竞赛区,竞赛区在非竞赛区之前。个人猜想非竞赛区是为那些部队组织来参加的个个营队而设的。这是我参赛三年来第一次发现有这样的安排。因为,之前两次,没有抱着争取最好成绩的心理,所以都没有提早到起跑点,也就没有发现这个区别,都傻傻跟着在非竞赛区后面排队。(之后,在脸书上看到,好几个人投诉花很多时间和气力才能越过部队参加者。有人建议部队参加者应该有另一个开跑时间。)AHM Self before Lotus

  然而,竞赛区的入口却不明显,沿着滨海艺术中心前的滨海大道步行到起跑点,是不能进入竞赛区的。而必须在艺术中心前的一个梯级下去,步行穿过桥底从另一边进入竞赛区。(右图:在滨海大道起跑点前拍,背后是滨海金沙的莲花)

  赛事准时在5时15分开跑,一开跑,由于大家精力充沛,速度都很快。我们不知不觉地跟着大家的速度跑,超越了我们原有每公里7:00分钟的配速。如下图显示,第二公里,甚至是5:38分钟。这是配速管理中常面对的问题,不知不觉地跟着大家以超越原来的配速跑,跑友和我都互相提醒放慢速度,以控制配速。

AMH Split

从以上的配速图来看,除了一开始的速度太快外,在放慢速度后,蓝线标示的平均配速逐步上升到每公里6:45分钟左右。从11公里处一直维持到18公里处。在过了福康宁山陡坡之后(19公里处),我们开始加速,最终让平均配速下降到每公里6:40分钟左右。红线标示我的平均心跳/最高心跳的百分比。

  今年的赛道和往年大不相同。往年一大半的赛程是在东海岸公园。今年经过金融区后、就转入滨海南花园、越过滨海堤坝、进入滨海花园东、沿着丹戎禺旁的公园连道进入体育场那一带、再沿尼浩大道回到市中心、之后沿着史丹福路、绕到福康宁山一圈、经国会大厦回到大草场的终点。

  原本以为,滨海南、滨海堤坝和滨海花园东的景色,必然给与大家不同的体验,也期待看一看主办单位网上称这一带将有LED照明,会是多壮观。然而,我们跑到这一段时,大约是6时左右,四周一片漆黑,完全看不到景色。所谓的LED照明,只是铺在地上用来标示跑道。由于照明不足,大家相对的必须和前面的跑友保持一定的距离,也就放慢了速度。从之前的配速图,可见在7至8公里处,配速相对的高,在每公里7分钟以上。

  由于之前,我们越过3个饮水站,我选择在靠近堤坝的饮水站喝水,在抵达饮水站前,我示意跑友,便往饮水站内挤,等我出来时,却发现丢失了跑友,看不到他们。(别告诉我,第一次伴跑,还不到一半,就要失败告终!)。还好,不一会儿他们就发现了我,我们继续往前跑。

AHM Route

  过了滨海花园东,到了丹戎禺私人住宅旁,进入公园连道时,跑道只是1米左右宽,而且照明不足。几乎是停下来走过去。

  军部办的赛事,有个优点,支援的人多势众,不只饮水站充足,而且间中有不少的打气加油的表演。然而,今年有时间目标,所以,也没有仔细的去留意他们,没有停下来拍照。

  一路上我都一直在前领跑,不时回头确保跑友能跟的上。回到市区时,我们的平均配速保持在每公里6:43左右。我示意跑友这时必须开始加速,(虽然,6:43左右的配速肯定能够完成我们在2:30小时内跑完的目标。但是,既然我们还有精力,就按我们后半段要比前半段跑的快的策略,在后半段加速)。到了大约17公里处,也就是福康宁山前的陡坡,我们速度是慢了下来。不过,还不至于太差。我也发现,我好像失去了跑友的朋友,他可能已跟不上了。我决定继续往前跑,至少跑友还跟着,并能帮他完成目标。

AHM Crossing  过了陡坡,我开始顺着下坡趋势加速AHM Last Chiong。不过还是好几次回头,确保跑友还跟着,如果距离拉远了,就稍稍放慢速度,确保他不要因为落后的太远,而没有动力跟上来。到了最后1公里,发现自己有可能在2:20小时完成赛事,决定不再等,拔腿狂奔。最终以2:20:46完成赛事。跑友也在距离我大约40秒左右完成赛事。(左上图:从国会大厦转入大操场前最后的冲刺。右上图:冲线的一刹那。)AHM With Zhong He

  赛后,就到一向来跑友们赛后的集合点——陈金声喷AHM with Creative Staff泉旁看看是否有相熟的跑友。因为,我之前就在脸书上发帖,邀请相熟的跑友见见面。结果,不负我的期望。见到了好友仲河,和几位公司的前同事。大家合影留念。

 

赛后回顾

  伴跑是不容易的,尤其是有时间目标的伴跑。不只要考虑到完成时间目标的策略,也必须不时留意跑友的位置和情况,才不至于误了跑友的心愿。相信必要时,还必须临场做些调整。看来这样的伴跑,必须对对象的实力有一定程度了解,才能在对方的现有基础上稍微推一把,争取更好的成绩。跑友的朋友之前没有和他一起跑过,所以不知他的情况。(他最终以2:33小时完成。据说跟不上的原因是脚在18公里处开始痛。)

  2:20:46小时是个人21公里的新最佳成绩,比去年2:29:27小时的成绩进步不少。虽然,没有达到年初想在2:15小时内完成的梦想。不过,在训练不足,又是在伴跑底下,能够进步超过8分钟的时间,心满意足了。毕竟,赛前比较实际的目标定在2:25:00小时以内完成。

Monday, July 4, 2011

马拉松精神

2011年07月04日

Spirit of the Marathon  跑马拉松在世界许多地方成为一种时尚,越来越多人参加。去年早报曾经登了一篇题为《老龄化中的马拉松革命》的文章说到,今年4月举行的波士顿马拉松赛(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,要参赛还有时间门槛。),26,800的名额,在2010年10月18日开放报名的8小时内就爆满。一时成为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上的话题。文中提到,在美国硅谷,参加类似马拉松、长距离自行车和铁人三项这样的极限运动,在年过四十的人中开始流行。这是因为他们必须通过这些运动,在硅谷这个被认为是年轻科技天才的领域,证明自己还没老。所以,文中称这样的文化压力或鼓励,在四、五十岁的中高产阶层非常大。这一阶层对运动的口味,从“观赏体育”,转成以“亲身参与”为主。类似马拉松这样的极限运动,成为他们自我完善、自强不息的骄傲标志

  自己开始做长跑,最初的目的只为了强身健体,跑马拉松不在考虑的范围内。2008年,在公司的推动下,参加了当年马拉松赛中的10公里赛(老总认为,经营环境艰巨,员工必须有跑马拉松的精神,以共渡难关。当时,对于自己是否能完成,和有必要完成全程马拉松的距离存有怀疑)。2009年参加全程马拉松,一定程度是自我挑战,和为了向女儿示范有志者事竟成的身教。

  当自己完成第一次马拉松,不单加强了自己长距离跑步的自信,还爱上跑马拉松。之后,凡有马拉松赛事,就肯定参加全程赛。我想主要是长跑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,我享受长跑过程中心灵的松懈和思绪的净化。参加赛事,让自己有个目标,绝不可能是为了赢得赛事。再加上自己,凡是投入做一件事,务必求“止于至善”,我想也算是上文提到的自我完善。不过,可以肯定地是,自己从来没有拿来向谁或自我感觉骄傲的想法。另外,参加赛事,让我结交一群跑友,也有机会偶尔遇上老同学和老同事,维持一定的人际网络。

  在探讨参加马拉松赛的目的,不期然的就想到,到底马拉松背后是否有其深层的意义?所以便到网上搜寻马拉松的由来和所谓的“马拉松精神”(Spirits of Marathon)。

  从网上搜寻到有关马拉松的由来,一般上都是说,公元前490年的一个传奇,希腊联军在马拉松这个地方,取得决定性的胜利,击败入侵的波斯军队。传说一位叫费迪皮迪兹(Pheidippides)的希腊士兵带伤从马拉松,跑了一段很长的距离,回雅典传达胜利消息后,力竭而死。

  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(1896)中就设立了长距离的马拉松赛。但是,马拉松赛的标准距离42.195公里,却是到了1908年伦敦奥运会首次确立(之前4届的距离由组办方自行订立,造成距离不同。)

  然而,当尝试搜寻“马拉松精神”时,英文网站,不见任何文字说明(只找到一部2007年记录片,《Spirit of the Marathon》)。只是勉强在中文网站找到“马拉松运动彰显的是挑战自我、超越极限、坚忍不拔、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。换句话说,马拉松精神就是顽强拼搏、锐意进取、勇往直前、永不止步的精神。”
 
  可见,最初的马拉松赛其实不附带任何特别的意义。后人经常提到的“马拉松精神”,应该是诠释参加马拉松赛运动员,跑完全程所需展现的精神。然而,在一片参加马拉松热潮中,参赛者是否都展现了这一种精神呢?

  今年12月初的渣打新加坡马拉松赛,还没开始时,就有人在赛会的脸书上发帖,声言主办者如果不把开赛时间从凌晨5点提早到凌晨3点,他将抵制赛事。他的理由是,在早上9点之后,太阳高悬,太热了不好跑。估计,他应该是在5至6小时内完成赛事者。

  去年,当主办者公布新赛道时,网上也有不少哗然的声音,主要是针对赛道让参赛者,在完成近39公里的距离后,必须跑上陡斜的薛尔思桥才能回到终点。不少人认为这太辛苦了。当时,自己对这样的声音不以为然,而且开始对于这类的参赛者参加赛事背后的原因感到狐疑。

  太热和较辛苦的赛道,不就是马拉松赛中挑战的一部分吗?发出不满和哗然的参赛者,参加马拉松赛的意义是什么?记得自己第一次参加全程时,就特地在下午2时左右练跑,以确保自己能够在大太阳底下完成赛事。因为,当时预计自己接近6小时的时间,必须跑到接近11时左右。

  不少人不只参加马拉松赛的意义模糊了,他们对待赛事的态度也不认真。42.195公里的赛程,不只考验参赛者的体力,也考验他们的心智。一个新手,需要4到6个月的时间训练。不只是时间的投入,训练也有要求,每周必须投入一定的时间、长跑练习必须达到30公里左右。其中必然展现了个人处事、自律和自我要求的精神。不少人因为工作、家庭或其他负担,没有办法投入时间,而训练不足,情有可原。

  但是,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认真投入赛事的训练,过程中不严格要求自己,就丧失了马拉松的精神。去年全程马拉松赛成绩出来时,就发现有近20%的参赛者没有成绩记录。(根据大会的讯息,有19,000人报名全程赛。而大会的成绩显示我的名次是3,480,在我之后有11,373人。所以,有赛事成绩的只有14,853人,少了近3,800人)这说明了相当大比例的人没有完成赛事(相信有一小部分报了名没有跑,不过应该是极少数)。这说明了什么?

  马拉松精神必须我们大家一起维护。大家共勉。

  以下集结了在youtube上找到的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的所有片段,和大家共享。片中记录报道了,2005年芝加哥马拉松赛,6位不同背景参赛者的心路历程。你看到他们体现了怎么样的马拉松精神?不妨留言分享。谢谢!

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 – 1 of 10

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 – 2 of 10

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 – 3 of 10

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 – 4 of 10

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 – 5 of 10

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 – 6 of 10

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 – 7 of 10

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 – 8 of 10

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 – 9 of 10

《马拉松精神》记录电影 – 10 of 10

Tuesday, June 28, 2011

林野的考验

IMG_17152011年06月28日
赛事: F1 Nature Run
赛日: 2011年06月26日
赛程: 21km,越野
地点: 麦里芝蓄水池


  第一次有人鼓励我做越野跑是在2010年初,一位护理我的ITB问题的物理治疗师知道我只做路跑后,就建议我做越野跑。一来脚在越野跑道上承受的压力,比路跑的沥青路或水泥道小的多。二来越野跑用到一些路跑时没太用上的脚部肌肉,而强化这些肌肉,能帮助身体的平衡力,有助于路跑。(个人也认为由于跑在崎岖的越野道上需要更多的平衡力,也增加对核心肌群core muscles的锻炼。)

  虽然如此,自己也拖了一年没有开始行动。一直到今年初,2月底才开始在麦里芝蓄水池练跑,一圈接近11公里。之后就因为之前拙作提到的强化肌肉练习时伤到脚,就没有继续做越野跑。一直到决定参加Sundown全马赛,在Sundown赛事前的一个星期到麦里芝跑多一次。

  第一次知道有这场赛事,大约是在3月份,那时正在养脚伤,是否能参加Sundown都不确定,所以也没有报名。跑完Sundown全马,原本打算给参加一个月后Sundown超马(100公里)的老大做最后30公里的伴跑。可是,在赛事前两个星期,看到赛事单位发出的声明,说严格执行比赛条例,不许伴跑,违者取消资格,并禁止参加以后的比赛,所以临时决定不伴跑,改为参加这场越野赛。(结果后来知道有不少人去伴跑,而且伴跑者还享有参赛者的待遇。真见鬼!)。

  在开赛前两个星期报名,还有名额,可见这场赛事参赛者不多。(也可能是和Sundown超马撞期的关系。另外,赛会组办公司的规模也比较小。)


赛前纪实
  正式报名参赛时,只剩下11天就是赛事。考虑了时间,和其他的局限(必须在早上接送参加假期学习营的孩子),决定用仅有的一个星期天,做25公里的LSD,以应付21公里的赛程。并在原本要进行taper-off的前一周到麦里芝蓄水池再练跑一次(间中也做了四次大约10公里的速度跑/慢跑)。所以,参赛前一共只有三次越野跑得经验。

  赛前预计当天的配速,前后半段分别是8:45和8:30分钟/公里。


赛程纪实
  这场赛事的规模不大,虽说是第二年主办,但是参赛人数不多,可能少于500人。而且分成公开组和“老将”(Veteran)组(或者应该称为“老年组”)。

IMG_1717  开跑前,主办者做了简短的赛道路径介绍。基本上从蓄水池访客中心上方以反时针方向,延11公里越野跑道往北跑,大约在5公里半,右转入打靶场连径(Rifle Range Link)、沿打靶场路(Rifle Range Road)向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跑、越过武吉知马快速公路后、左转入榴槤环径(Durian Loop Trail)、在打靶场尾端靠近泛岛快速公路那里,进入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的越野脚车道,再回到打靶场路,沿原来的路线跑回起点,稍微不同的是在林中的管理员站(Ranger Station)处,往前跑才进入原来的越野跑道。据说全程有21.5公里。

Route Map
  主办者在介绍赛道路径时,说大约有10个陡坡必须跑。(下图GPS表的记录显示应该是12左右) 。介绍员还说最难的应该是在3公里和8公里处。从下图可看出,起跑点大约有海拔20米,赛道的最高点大约是70米。在3公里那一段的坡度,从海拔30米提升了40米达到70米。而在8公里处,则在稍微少于半公里的距离,海拔提升了近25米。这和平时相对平坦的路跑有很大的差别,不过前面5公里左右,是自己曾经练习过的跑道,所以也不太在意。介绍员还说,榴槤环径(Durian Loop Trail)将是大家的挑战。
F1 Elevation
IMG_1720  当天的赛事,由公开组在7:30正起跑,而“老将”组则在8:00开跑。公开组跑之后,剩下的参赛者就寥寥可数了,我想不到200人。这些参赛者也都不是平时路跑赛事中常见的其他跑友团成员。所以,也不了解他们的实力。自己在全马一般都跑在前30%,所以心想自己的成绩应该也不会太差。

  没想到自己真是有眼不识泰山,别看这群人当中不少年龄比我大,而且还有女士,他们可是真正的老将。看来不少是越野赛的沙场老将。一开跑,我就跟着他们跑,没一会儿就觉得不对,自己的速度比原先计划的配速还快。如下图,第一公里的配速就在6:52分钟/公里。而且,通常第一公里主要是热身,自己的配速应该是8:00以上。第二公里更是达到6:36。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像Sundown配速一团糟的局面出现(见拙文《漫漫长夜…》),决定放慢速度。但是,很快的就发现自己被抛在后头,成为少数几个殿后的。

Split
IMG_1725  由于第一次参加越野赛,抱着只要能在3小时左右完成的心理,所以自己也不特别在意。接下来几公里都保持在7:30至7:45之间。很快的就到5.5公里处,在看到这个路标之后,向右转入通往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的打靶场连径(Rifle Range Link),也就是进入自己完全陌生的赛道。(之前练跑时,用的是环绕麦里芝蓄水池的越野跑道。)

IMG_1749  进入这段赛道,才发现麦里芝的越野跑道,其实是小儿科。不用到榴槤环径(Durian Loop Trail),我的挑战已经开始了。先是几百米的“乱石坡”(见左图,回程时拍的)。这和之前在丛林里的泥道有很大的不同。在跑上坡的同时,不只要小心留意每一步踩在什么上,同时,IMG_1729脚板为了平衡整个身体也更费劲。过了这段路,看到底下河床上(其实是小溪)有间奇怪的建筑。(见右图,读友知道那是什么建筑的话,不妨留言相告。谢谢!)

IMG_1730  往前就必须跨过左图这条小溪。过溪时,必须眼明脚快的踩着露出水面的石头而过。

IMG_1731  再往前,就遇到右图的陡坡。虽然,只是六、七步那么高,但是这坡道肯定不能跑,只能一步一步地踏上去。对以气喘如牛的我来说,每一步都是挺费劲的。

  这一段路上,也开始遇到公开组的领先者已经往回跑。自己也赶上前面的几位落后者,自己跑跑停停的拍照,无形中和两位女士(或小姐,没时间留意)展开“追赶”的拉锯战。这时自己也意识到,平时路跑讲求的配速不管用。而自己也跟不上,用来控制步频的节拍器所发出的哔哔声,反而打扰了树林间的一片宁静……,所以也就干脆把它给关了。

IMG_1733  在追赶中,这段路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很快的就过去了,来到设于打靶场路出口的第二个喝水站。没想到的是,中间还有一道栏杆(越野赛,还包含障碍赛)。看到前面回程的年轻人,一脚先踩在中间栏杆,另一脚就从上面一跨而过后也踩在中间栏杆,然后提起后腿就跨过这障碍。整个连续动作,身手矫健,身态优雅。自己也有样学样,想一跨而过。没想到不知是自己已过半百,还是跑了这一段路后,腿已不听使唤,费了点劲才把后脚跨过上方的栏杆。(回程时,为免再次献丑,决定从中间钻过去。见笑了!)

IMG_1734  赛前分析赛道时,确定配速策略的其中一点就是在进入打靶场路时开始加速,以争取回一些在丛林里失去的时间(因为这是一段沥青路,属于路跑性质,比较容易跑)。那里知道这段路一开始就是陡坡,就是之前提到,在8公里处最陡的那一段。这时已实在没法一口气往前以更快的速度跑,没跑一段就必须用行兼跑得策略进行。

Monkey  这时候,前后也不见其他参赛者的踪影。从丛林里出来,就注意到这一带,因为人烟稀少,所以猴群比较多,不少还自在的在路上闲逛。左上图圈子里就有三只,还有不少蹲在路旁“观赛”。左图中的猴子不是在吃一颗红苹果,它是在喝大会提供的能量水(大会用的是红色塑料杯,左上图黑色方形标出了被一位跑者丢弃的一个红色杯子)。其实,自己就有意识的把所有喝完的杯子丢到赛会提供的收集袋中。所有跑者有必要提高照顾自然环境的意识,它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跑道,我们有责任维护它。

IMG_1736  往前跑,就经过新电讯的地面卫星站,打靶场路也在这里跨过武吉知马快速公路。之前的赛道介绍,过了这段路,就必须转入榴槤环径(Durian Loop Trail)了。

Mistake  接下来到了这个交叉口,看到有往回跑的参赛者,从路旁丛林里出来,而另外一位是背着自己,穿着和红色赛事运动衣相似上衣的女士(应该是跑在自己前面的另外一位落后的参赛者),自己拍了右边这一张交叉口的照片,也自然的跟着她往丛林里跑。

  这几乎是一个重大的错误,不只误了自己的赛事,可能会因为再也看不到正确的赛道指示牌而迷路。进入丛林里不到3米左右,前面那位穿红衣的女士,突然转回头,告诉我,她不是参赛者,我不应该跟着她(到现在还不知道她是怎么会知道我误当她是参赛者,而跟她跑入错误的赛道?)。自己这时也有点迷糊了,退回大路,猜想应该是沿路往前跑吧?怎么在这样的交叉口上,没有工作人员指示方向?还好,这时有工作人员乘车经过,他们确认我必须往前跑。

IMG_1738  往前跑一段,就来到这里的一个服务蓄水池(Murnane Service Reserviour),从这里沿着蓄水池的篱笆,再进入丛林里的赛道。这里可以俯瞰底下的打靶场路。向右侧看,看到了自己在不少越野赛照片看到在武吉知马山附近的大水管。之前曾上Google Earth搜寻,却找不到,今天终于亲眼看到。IMG_1739不久就看到榴槤环径(Durian Loop Trail)的路标和赛道指示牌,也就是进入赛道较艰难的部分。从之前的配速图,就可以留意到,第11公里是我全程跑得最慢的一段。IMG_1741由于这一段地形起伏比较大,前一段必须往上升接近17米的高度,而后一段往下降近11米。不少地方其实是梯级(见右图)。间中还必须过条小溪,不过这一回还好点,有座小木桥。然而,有趣的是有一段小道,如曾经有梅花桩的设立。IMG_1742地上一圈圈的木桐(见左图),或许是为下雨时,坡道被往下流的泥水冲刷时,为了让来越野的人可以踩圆木桐而过。

  也在这一段,自己再赶上前面的几位落后者。出了榴槤环径,必须横跨打靶场IMG_1744路进入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。这里是倒回头前的最后一个喝水站。在这里拍了张照片。这时,后面跟上一个女的参赛者,问工作人员是否有提供能量剂。自己才想起自己太专注于应付赛道的挑战,把原先计划每小时吃一包能量剂的打算给忘了。

  进入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这一段,其实是越野脚车道。间中有些骑士经过,必须互相让路。这一段赛道基本上是笔直的,只要到尽头的交叉口,右转回打靶场路。从这里开始,自己在面对上坡路时,采取了步行的策略。只有在较平坦赛道或下坡道时才跑。就在快到交叉口处,又差点跑错方向。自己太专注于顺着赛道的泥路跑,在要进入另一堆丛林时,才看到左手旁2至3米处有个赛道指示牌,必须往那里左拐跑过一片青草地。还好及时发现!

IMG_1747  回到打靶场路,这时是沿原有的赛道跑回终点。来的时候,打靶场路是上坡路,这时成为下坡路。乘这个机会,自己加速,记得当时留意到表上显示5:21左右的速度(这也说明上面的配速图在14公里处,速度比前后的几公里快的多)。很快的回到打靶场连径的路口。又是那一段充满挑战的崎岖路,不过没有第一次跑时的陌生,行兼跑的战略还是能够应付。(回程也没有特别值得提的,也就不再详细叙述。)

Finishing  快到终点时,赛会的计时显示,2:57:35hrs。(照片中把蓝色亭子前的计时钟用图片技术放大)。由于忙于在拍照,忘了在过终点线时,按停手表上的计时器。过了一会儿才想起,所以自己计时是2:58:54hrs。和自己之前几次在麦里芝练习的速度相近。

 

赛后回顾

  • 这一场赛事,某一程度反映了自己有点轻敌。一、自以为能够应付25公里的路跑,越野21公里就应该没有问题。二、也自以为绕麦里芝跑过,越野赛道大同小异,才会在遇到更艰巨的打靶场连径和榴槤环径时感到意外。三、在越野道练习的最长距离只有11公里,就进行21公里赛,脚上的肌肉还没有准备好这么长距离的越野跑。所以虽然经过昨天一天的休息,今天晨跑时,左脚踝的后肌腱在慢跑时,还是感觉到它很紧,而且还在酸痛。四、自以为自己的成绩在几次路跑中,都在中上以上,越野赛自己应该不会差,没想到自己会是包尾的几个。到终点时赛会已经在举行抽奖活动。
  • 到大自然中跑步,就要回归自然。可以把配速的理论和节拍器抛开一边。好好享受林野中的风声,和虫鸣。还有,要维护环境,不要破坏环境或留下任何带来的东西。
  • 越野跑道,一般都比较窄小,所以礼让和让道的精神很重要。
  • 赛事那一天,自己运气不错,老天作美,没有下雨。在几乎跑错方向时,遇到贵人指点和能及时发现。
  • 赛会的组织安排上,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。赛道指示牌必须更显眼。在重要的赛道交叉点,必须有工作人员指示方向。自己就两次差点跑错方向。

  考虑到,赛事的距离比自己练习时多了一倍、赛道更有挑战性和间中停顿拍了不少照片,自己还是满意这次的成绩。终于完成自己之前想做而没有做的一件事。

  有兴趣到麦里芝作越野跑的跑友,可以在这里找到麦里芝越野道地图

补记

2011年06月29日

  赛会正式成绩出炉,个人成绩是2:57:39小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