赛事: | Tokyo Marathon 2012 —— 第5马 |
赛日: | 2012年02月26日 |
赛程: | 42.195km |
地点: | 新宿——国际会展中心 |
跑了4场马拉松后,就期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其他跑友一样,到海外跑一场马拉松。但是,家里还有两个上学的孩子,每天都要接送,周末更是“跑歌台”似的连赶几场,接送于几个补习中心之间。到海外跑马,不是说走就走。
就算要跑,应该跑那一场呢?从脸书的交流,还有跑友的意见,看来东京马拉松是亚洲区一场必须跑的马拉松。但是,它也不是你想跑就有的跑的赛事,它开放报名后,还必须经过一轮抽签,只有被抽中的才能正式付费参加。结果,我幸运的被抽中了(有跑友告诉我,只要是国外报名一定中)。

和前同事Chen Hon摄于东京地铁车厢内。
本以为跑友团不少成员每年都不会错过东京这场盛会,到时跟着他们就可以。没想到他们今年全部缺席,而是参加早一个星期举行的香港100公里越野赛。在以为东京的一切必须靠自己时,一位前同事却也参加了赛会,我们就结伴同行。他对东京地铁线路了如指掌,结果让我省去不少在这个大都会中摸索的时间。
赛前纪实
自从去年底新加坡马拉松之后,我足足休息了三个星期。这场赛事训练只有在圣诞节后才开始。大约有九个星期的训练期,中间虽然有个农历新年,不过把它安排成低里数的一周,还是能够在跑前的两个星期达到LSD 32公里,并且测试了为这一次赛事特地买的御寒运动衣。这一次的LSD也跑出我个人最快的LSD配速,在7:30左右。
赛前的两个星期,原本应该养精蓄锐,想到最后一个周末只跑大约21公里,就不妨在那一周开始的第一个训练日,做跑山练习,反正之前已能在花柏山跑6圈,这次就跑7圈也无妨。看似无大碍的7圈,谁知接近周末时,发现小腿处肌肉有点紧。而最后一个周末的LSD,也借机因为天气不好而取消,让小腿肌肉多休息一天。之后,赛前那个星期,只做了一次10公里的跑步。因为,星期五一大早就出发去日本。
赛事会展
赛前一天,必须到东京国际会长中心领取参赛包裹。这里其实也是第二天赛事的终点。当天一早就下雨,气温奇冷无比。开始有点担心,自己的御寒运动装是否足够。过往几年都有8度C或以上。不过,明天的气温预报最高只有6度C。
进入会展中心就发现人潮汹涌,因为除了外国参赛者外,非东京居民,也应该是这一天才来领取参赛包裹。但是,大会安排很好,不需要太久,参赛者就能够领到参赛包裹。根据之后阅读的参赛者手册,近280,000人报名参加全程马拉松,只有35,500幸运儿被抽中。 海外参赛者,新加坡这一次有169人来参赛,排在美国(757人)、中国/香港、台湾、英国、韩国(225)之后。
领完参赛包裹,就参观赛事的会展,各大体育知名品牌是乎都不能缺席这场盛事,不只展地面积大,大家都树立起巨大看板,争取大家的“眼球”。




会展中贩卖各式各样的运动用品和纪念品。可惜,许多活动和说明都是以日语进行,我都不知所云。但是,有不少东西还是,吸引我们的注意。
其中一件就是左图的塑料袋。只是一个普通的透明塑料袋,上面剪一个领口和旁边剪两个袖口,却也要卖到400日元,只为前后印有赛会和赞助商标志。这塑料袋是保暖用,尤其是站在起跑点时,开跑后一般都是把它丢弃。从脸书往年跑友分享的照片,看过有人用我们常用的黑色垃圾袋DIY,剪三个洞,就可以套在身上保暖。自己出发前就特地准备了即用即丢的雨衣,因为它还带有一个头套。然而,想到明天如果天气实在冷,穿着宽松的雨衣跑很累赘,也为了一时好玩(最便宜的纪念品),我就花了新币6元多,买了这个生平买过最贵的塑料袋。(之后,在另一个地方的工厂直销店,发现同样的塑料袋,没有印任何标志只卖一半的价钱)。不过,这个决定,也很大程度挽救了我第二天的赛事。赛事纪实
第二天虽然没有下雨,但是气温非常低,可能比6度C还低。从我住的酒店三楼大堂,可以看到赛事的起跑点,我们在那里拍照时,就能够感到我身上的御寒运动衣,加上平常的跑步背心是不足够的,连忙把昨天买的塑料袋往身上套。
参赛手册就注明起跑点横跨在新宿区的东京市政厅周围的三条街,酒店正好在起跑点T字形路口的中间,看到前面两条大街的宽度和长度。可以感受到参赛人数的规模。所有参赛者,按个人过往的成绩,分列10个起跑区。我的起跑区是最后第二区,"J”区。
一上到大街,就能够感受到人山人海的场面。大家都兴致高昂,作赛前最后的安排和准备。 虽然,很多人,但是,一切还是井然有序。有人龙的地方,人龙前进的速度还是挺快的。
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寄放个人包裹。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他们的效率。因为领取参赛包裹时,大会就提供了一个贴有参赛者编号的大塑料袋,让参赛者把个人物品置入内。我把袋上的带子打个结,就交到我参赛编号所属的卡车上。寄存的效率很高,完成整个程序不到几秒钟,而且不用任何凭证。这后来引发我个人的一些深思,已发表在拙文《让道理在生活中实践》。

赛事准时在9时10分开跑。几声“炮”声划空而过,几条大街都听的到。树上的鸟儿吓的掠空而起,地上的群众却开心鼓掌欢呼。"J”区必须等好几分钟才能开始往前移动。路旁有位义工,高举一个告示牌,戏称我们的马拉松是43公里。说得也是,因为,我们离开起跑点应该有1公里远。我经过正式起跑线时,已经是开跑的第18分钟了。

这时候,大家都是兴奋地。起跑点主席台的对面,还有合唱团唱着类似进行曲的歌,可惜我听不懂他们唱什么。
一开跑就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,必须小心避开前面参赛者丢弃的即用即丢雨衣或塑料袋。参赛者手册特别提醒大家不要让这些丢弃物影响后面的参赛者。不过,看来有些参赛者没有留意。

一路上,两旁的支持者几乎是不间断的。经过一些机构或组织的所在地时,他们都特地在大门前安排一些表演以激励人心。




另一特别的风景线,是不少参赛者都奇装异服上阵。真的必须佩服这些参赛者,跑完全程马拉松已经不容易,还要穿着有些笨重、或通风欠佳的服装跑,那肯定要多一份毅力、耐力和热诚。
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

赛事每5公里设有一个提供运动饮料和水的饮水站,之间大约两公里半处,另有饮水站只提供水。在5公里处,第一个饮水站就让我叹为观止,饮水站少说也有100米长。而且,杯子都是添好水在等参赛者。不是新加坡4-6张桌子而已,往往义工都是手忙脚乱的在添水,参赛者在旁等待。


其实在大约4公里处,我就感觉身上已开始有点暖和,就把穿在外面的塑料套脱下。原本想将它丢弃,但是想到它印有大会标志,具有收藏和纪念意义,就把它绑在腰带后继续跑。没想到这却是个重要的决定。因为,到了近10公里处,我们已离开了新宿,来到一个叫皇居的地方,这里比较空旷,不像新宿有高楼大厦,一阵阵的冷风吹在已经出汗的身体,让我有寒风刺骨的感觉。这时庆幸塑料袋还绑在腰带背后,马上又把它套上。

前面10公里,基本上沉浸在赛会嘉年华会的气氛中,其间不断的停下来拍照,相机几乎是一直拿在手上随时拍照。赛道在过了10公里处的皇居就右转,并在15公里半处折返。
当我从15公里处折返,大约在18公里处,我就看到对面(大约13公里处)有辆“审判”车(应该就是“裁判车”),之后跟着“收容”车。赛会有时间限制,每5公里就必须在限制时间跑完,否则必须终止参赛。

老实说,我在来之前,心里真的有点矛盾。一方面跑友告诉我说,因为天气凉爽,容易达到个人最佳成绩。另一方面,脸书上又有人说,跑日本马拉松,不要跑快,应该慢慢享受它的马拉松氛围。鱼与熊掌,如何取舍?个人比较贪心,希望两者兼得。所以,一开始就打算以7:00的配速,希望能在5小时内跑完,完成个人的最佳成绩。
赛会另一让我赞赏的是,每5公里都有计时,并且旁边一定有辆计时车,显示从开赛以来的时间。赛后还为参赛者提供详细的时间。以下就是节录自赛会网站所提供,我每5公里的时间。可以看到,我在前20公里,还能保持很好的配速。完成20公里时,如果以5小时完成赛事的标准7:07配速计算,我比以这个配速完成20公里的2:20小时,快了3分钟有余。本以为,应该有希望达到目标,只要最后10公里,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毅力继续以每分钟180步的步频向前跑就可以。
KM | Net Time | Lap Time | Pace |
5 | 0:34:57 | 0:34:57 | 6:59 |
10 | 1:08:19 | 0:33:22 | 6:40 |
15 | 1:41:29 | 0:33:10 | 6:38 |
20 | 2:16:24 | 0:34:55 | 6:59 |
25 | 2:54:06 | 0:37:42 | 7:32 |
30 | 3:34:36 | 0:40:30 | 8:06 |
35 | 4:14:40 | 0:40:04 | 8:01 |
40 | 5:00:18 | 0:45:38 | 9:08 |
42.195 | 5:20:35 | 0:20:17 | 9:14 |
谁知人算不如天算,自以为以往自己都是是在30至32公里处“爆胎”,这次我竟然在20-21公里左右就“爆胎”,原本计划每8公里就服一包能量剂,跑着跑着,就把原本应该在16公里服第二包的,以为在18公里,只在18公里处才服一包。
其实,大会在20公里之后,每5公里都提供“给食”站,提供香蕉、葡萄、面包干等等。为了时间关系,我只在第一个“给食”站拿了条香蕉,并看看他们提供什么?之后,的“给食”站,考虑到时间的关系,我都选择越过,不停留。
20公里之后,其实是跑在银座的大街上,并在著名的浅草寺“雷门”前折返。心里以这转折点为下一个目标,原本以为拐个弯就能看到折返点,却转了好几个弯,乃然不见折返点,心头不由一再失望,影响到自己的意志。这5公里的配速竟然增加了近0:32,超过我原本的7:00配速。。
不过总算熬到30公里处,这时心想,虽然不能达到5小时内的个人最佳成绩,还是有望争取个人最佳成绩的机会,只要我跑在5:13之内。然而,双腿越来越沉重,没有办法跟上原本的步频。也开始有步行的念头,一有这个念头,就自然而然的开始步行起来。虽然,步行了一阵就提醒自己必须开始跑,不能放松。不过,还是反反复复的在走和跑之间争扎。
来到近36公里处,看到前面有条横跨水道的大桥,才想起赛道的后面有较陡的上坡路。决定坚持保持步频上坡,因为之后就是下坡路段,会较好跑。没想到下坡后,往前跑不久,看到前面转角处,又是一座桥。由于之前没有很好的分析和了解赛道情况。接下来,每每遇到一座桥,心里不由得升起,怎么还有一座桥,到底前面还有多少座桥的心态(赛后参考赛道地图,总共越过4条水道)。这时已经不要求有什么成绩,只求能够完成赛事就好。

看到前面有新加坡国旗,快步追上。

摄于终点线前,上面显示的时间是开跑时间,由于我是大约在开跑后18分钟越过起跑线,我这一刻的时间5:20:29左右。
赛后回顾
这次海外参赛,不只给与自己一个完全不同的马拉松经验,体验了冷天参赛、不同的马拉松氛围。还从中看到自己在准备,和赛事策略的中的不足。
在冷天参赛方面,如何御寒必须有个策略,尤其面对海外天气变化比较大的情况。这一次买了御寒运动衣时,心里其实有点不踏实。因为,问了几次有关商店的销售员,这御寒运动衣适用于什么气温,都没有明确的答案。在日本的工厂直销店,看到的御寒运动衣,都有标明适用气温,有0下、0至10度或10度以上等等。其实,如果自己在原有的御寒运动衣上,再套上一件比较厚的运动T恤,或许还是可以的。不过,自己切只穿件单薄的运动背心是不恰当的。
除了处理气温的问题,还必须考虑风可能造成的困扰。尤其是之前列队等待开跑时。一个DIY黑色垃圾袋就可以。考虑到,我跑到一半,必须把那个塑料袋套回,而套着塑料袋跑完全程,身体却一直出汗,运动裤湿透时,遇到冷风吹时感觉特别凉。个人觉得,一件轻便的防风外套会好一点。可用外套前的拉链调节,确保身体的干爽。在日本,看到有些防风外套,可以轻便的装成个小包包。
另外,帽子和手套也必须准备,以防万一。必须说,我是比较怕冷的。有些日本人其实,穿的相对简单。
在赛事策略上,最大问题还是,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强。在新宿赛道中,误以为转折点就在转个弯后就出现,切一再看不到,和面对一座又一座跨越水道的桥时,那种怎么还有的心态,都是心里素质不佳的表现。当然,另一个原因是,自己没有事先熟悉了解赛道图,也是造成没有做好心里准备,到底转折点在那里,和有几条桥要跨越。如果,事先在这方面有多了解,失望之心应该没有那么强烈。
在我还没有耐力从头跑到尾的情况下,如果要达到某一个时间目标,平均配速看来不适合我。开始时,不应该跑太快是正确的。不过,我想在10至30公里间,我或许应该在这一段黄金时间,跑得比平均配速快大约15秒,以储备一些时间给30公里后放慢的配速。
自己这一次在20公里后就“爆胎”是有一点意外,可能是最后两个星期的跑量不足,这或许必须归咎,赛前不到两周的时间去跑山,而且比平时多跑一圈。造成赛前小腿肌肉拉紧,必须尽量让它休息。赛后,它的恢复不理想。
看来,少于5小时的成绩,还必须等待一阵子。并且,必须努力再努力了。加油!
更多赛会照片在《脸书这里》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